欢迎来到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

留言咨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搜索
搜索
1 1
1 1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依靠党的科学领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党建工作

资讯分类

依靠党的科学领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 分类:党建工作
  • 作者:《中国领导科学》编辑部
  •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
  • 发布时间:2020-07-21 09:37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将扬帆启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充满信心,更加坚信只要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科学领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周总理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他还具体提出第一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1975年1月,他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细化“两步走”时间安排,要求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实现,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用“小康社会”“小康水平”“小康生活”等概念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战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创造性地诠释了“小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阶段性的内涵。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会见荣氏亲属部分成员时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1987年,邓小平系统完整地规划发展路径,把现代化目标调整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用十年时间(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第二步再用十年时间(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再用5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997年,鉴于邓小平提出的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的前50年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个1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一步把现代化目标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离全面小康越来越近,小康道路越走越宽,凸显了我们党勇于担当的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此同时,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的30年又规划了“两步走”战略:到2035年,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奋斗1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自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和小康社会战略构想以来,几代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经历了“逐步小康——整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建设过程,探索出一条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从综合发展指标看,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看,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9和46.7平方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高于新加坡;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成效举世公认。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功能健全、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7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6.7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4.2岁……

      所有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近于达成。表明我们党始终不忘“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兑现了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我们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意义。所以这些充分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我们党的领导。我们党有正确的领导方向,有科学的领导思想,有坚定的领导方略,有强大的领导力量,并且取得辉煌的领导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好,对世界也好”。具有长达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成为一个超大型的小康型国家,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大国小康”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不言而喻。全世界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13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上现实中绝无仅有。这不仅可以使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应对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承担更多责任,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参考借鉴。随着我国进一步成为现代化的“文明国家”,必将赢得世界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得到各国人民的尊重和信赖,彻底洗刷被歧视被侮辱被强权肆意打压的耻辱,在世界文明大家庭中树立起更加美好的中国形象。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吸纳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具有兼收并蓄、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贯穿着党领导一切的政治路线、以人为本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含着一整套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攻坚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统领一切、高屋建瓴的智慧和统筹兼顾、与时俱进的魄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拥有高超决策力和高效执行力。

      (一)高瞻远瞩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作出新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总体布局上围绕“全面”二字,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变成现实实践。

    “五个建设”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要求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不断探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物质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重在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发挥法治作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建设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重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重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重在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运筹帷幄作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既包含战略目标,又包含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根本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和行为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必须在“协调推进”中始终保持协调性、协同性、整体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动力之源。改革的任务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体制障碍,保证战略目标圆满完成。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方略和行为规范。各项建设在法治规范下井然有序运行,严守法律底线,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造就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先锋队伍,才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

      (三)审时度势实施“七大战略”、部署“三大攻坚战”

       为如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特别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七大战略”中,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战略,集中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要思想,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有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落实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着眼于提升综合国力、聚焦更高更久远目标的长远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着眼于国家发展和安全、实现强国与强军统一的重大战略。

    “三大攻坚战”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战略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三、立足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跑赢“最后一公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同步达到小康,也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的小康。当下,我们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当务之急是跑好“最后一公里”。意想不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构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世界变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党的领导力面临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我们要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情势,看到工作中的弱项、短板和差距,着力解决好困中之困、急中之急和“短板中的短板”。中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彰显了党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卓越能力。现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各级领导干部要尽锐出战比拼、屏息聚力攻关、咬紧牙关冲刺,展现危机领导力;要自始至终,善作善成,体现持久领导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

依靠党的科学领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概要描述】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将扬帆启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充满信心,更加坚信只要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科学领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周总理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他还具体提出第一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1975年1月,他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细化“两步走”时间安排,要求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实现,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用“小康社会”“小康水平”“小康生活”等概念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战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创造性地诠释了“小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阶段性的内涵。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会见荣氏亲属部分成员时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1987年,邓小平系统完整地规划发展路径,把现代化目标调整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用十年时间(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第二步再用十年时间(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再用5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997年,鉴于邓小平提出的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的前50年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个1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一步把现代化目标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离全面小康越来越近,小康道路越走越宽,凸显了我们党勇于担当的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此同时,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的30年又规划了“两步走”战略:到2035年,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奋斗1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自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和小康社会战略构想以来,几代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经历了“逐步小康——整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建设过程,探索出一条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从综合发展指标看,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看,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9和46.7平方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高于新加坡;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成效举世公认。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功能健全、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7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6.7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4.2岁……

      所有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近于达成。表明我们党始终不忘“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兑现了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我们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意义。所以这些充分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我们党的领导。我们党有正确的领导方向,有科学的领导思想,有坚定的领导方略,有强大的领导力量,并且取得辉煌的领导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好,对世界也好”。具有长达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成为一个超大型的小康型国家,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大国小康”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不言而喻。全世界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13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上现实中绝无仅有。这不仅可以使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应对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承担更多责任,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参考借鉴。随着我国进一步成为现代化的“文明国家”,必将赢得世界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得到各国人民的尊重和信赖,彻底洗刷被歧视被侮辱被强权肆意打压的耻辱,在世界文明大家庭中树立起更加美好的中国形象。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吸纳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具有兼收并蓄、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贯穿着党领导一切的政治路线、以人为本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含着一整套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攻坚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统领一切、高屋建瓴的智慧和统筹兼顾、与时俱进的魄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拥有高超决策力和高效执行力。

      (一)高瞻远瞩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作出新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总体布局上围绕“全面”二字,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变成现实实践。

    “五个建设”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要求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不断探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物质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重在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发挥法治作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建设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重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重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重在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运筹帷幄作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既包含战略目标,又包含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根本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和行为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必须在“协调推进”中始终保持协调性、协同性、整体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动力之源。改革的任务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体制障碍,保证战略目标圆满完成。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方略和行为规范。各项建设在法治规范下井然有序运行,严守法律底线,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造就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先锋队伍,才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

      (三)审时度势实施“七大战略”、部署“三大攻坚战”

       为如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特别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七大战略”中,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战略,集中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要思想,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有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落实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着眼于提升综合国力、聚焦更高更久远目标的长远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着眼于国家发展和安全、实现强国与强军统一的重大战略。

    “三大攻坚战”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战略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三、立足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跑赢“最后一公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同步达到小康,也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的小康。当下,我们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当务之急是跑好“最后一公里”。意想不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构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世界变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党的领导力面临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我们要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情势,看到工作中的弱项、短板和差距,着力解决好困中之困、急中之急和“短板中的短板”。中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彰显了党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卓越能力。现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各级领导干部要尽锐出战比拼、屏息聚力攻关、咬紧牙关冲刺,展现危机领导力;要自始至终,善作善成,体现持久领导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

  • 分类:党建工作
  • 作者:《中国领导科学》编辑部
  •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
  • 发布时间:2020-07-21 09:37
  • 访问量:0
详情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将扬帆启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充满信心,更加坚信只要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科学领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周总理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他还具体提出第一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1975年1月,他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细化“两步走”时间安排,要求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实现,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用“小康社会”“小康水平”“小康生活”等概念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战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创造性地诠释了“小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阶段性的内涵。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会见荣氏亲属部分成员时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1987年,邓小平系统完整地规划发展路径,把现代化目标调整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用十年时间(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第二步再用十年时间(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再用5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997年,鉴于邓小平提出的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的前50年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个1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一步把现代化目标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离全面小康越来越近,小康道路越走越宽,凸显了我们党勇于担当的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此同时,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的30年又规划了“两步走”战略:到2035年,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奋斗1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自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和小康社会战略构想以来,几代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经历了“逐步小康——整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建设过程,探索出一条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从综合发展指标看,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看,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9和46.7平方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高于新加坡;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成效举世公认。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功能健全、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7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6.7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4.2岁……

      所有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近于达成。表明我们党始终不忘“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兑现了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我们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意义。所以这些充分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我们党的领导。我们党有正确的领导方向,有科学的领导思想,有坚定的领导方略,有强大的领导力量,并且取得辉煌的领导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好,对世界也好”。具有长达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成为一个超大型的小康型国家,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大国小康”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不言而喻。全世界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13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上现实中绝无仅有。这不仅可以使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应对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承担更多责任,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参考借鉴。随着我国进一步成为现代化的“文明国家”,必将赢得世界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得到各国人民的尊重和信赖,彻底洗刷被歧视被侮辱被强权肆意打压的耻辱,在世界文明大家庭中树立起更加美好的中国形象。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吸纳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具有兼收并蓄、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贯穿着党领导一切的政治路线、以人为本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含着一整套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攻坚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统领一切、高屋建瓴的智慧和统筹兼顾、与时俱进的魄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拥有高超决策力和高效执行力。

      (一)高瞻远瞩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作出新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总体布局上围绕“全面”二字,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变成现实实践。

    “五个建设”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要求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不断探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物质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重在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发挥法治作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建设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重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重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重在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运筹帷幄作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既包含战略目标,又包含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根本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和行为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必须在“协调推进”中始终保持协调性、协同性、整体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动力之源。改革的任务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体制障碍,保证战略目标圆满完成。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方略和行为规范。各项建设在法治规范下井然有序运行,严守法律底线,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造就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先锋队伍,才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

      (三)审时度势实施“七大战略”、部署“三大攻坚战”

       为如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特别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七大战略”中,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战略,集中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要思想,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有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落实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着眼于提升综合国力、聚焦更高更久远目标的长远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着眼于国家发展和安全、实现强国与强军统一的重大战略。

    “三大攻坚战”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战略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三、立足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跑赢“最后一公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同步达到小康,也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的小康。当下,我们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当务之急是跑好“最后一公里”。意想不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构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世界变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党的领导力面临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我们要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情势,看到工作中的弱项、短板和差距,着力解决好困中之困、急中之急和“短板中的短板”。中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彰显了党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卓越能力。现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各级领导干部要尽锐出战比拼、屏息聚力攻关、咬紧牙关冲刺,展现危机领导力;要自始至终,善作善成,体现持久领导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一)决战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上短板

      决战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打赢这一场硬仗事关全局。受疫情影响许多地区经济下滑,很多家庭收入下降,脱贫任务更加艰巨。我们相信只要各级领导有信心有能力有实干精神,一定可以见到实效,如期完成决战任务。具体来说:

      要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对尚未摘帽的贫困县、尚未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要落实好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中西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深度贫困县,以及虽已脱贫摘帽但返贫风险较大的人群,要找准深度贫困、极端贫困的根源,找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式,多策并举,打好扶贫脱贫“组合拳”,把握时间节点完成脱贫任务。

     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扶贫脱贫。中国现行的贫困标准以解决温饱为衡量底线,是以2011年中央确定的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为基准的,无疑是低标准的贫困线。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疫情影响而降低标准,不能因为时间紧、难度大而气馁,不能因为脱贫“骨头硬”而放弃,更不能因为我们畏惧松懈拖延而使脱贫攻坚成果付诸东流。要严格按标准对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和精准评估,既看脱贫数量,更看脱贫质量,不掺任何水分,不做“数字游戏”,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二)兜住民生底线,建成人民认可、经得起检验的小康社会

      2018年,党中央提出“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今年以来,为应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进一步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新任务。疫情当前,稳定经济,保障民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举。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把“六保”作为“六稳”的着力点,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守住“六保”底线。在5月28日记者见面会上,他强调指出全面小康重在民生,疫情过后民生为要,明确把基本民生保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难关,也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试金石。

       保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六保”,第一位都是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民生保障就无从谈起,全面小康就是空话。保就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码要求和基本前提,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艰巨任务。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人均月收入为2561元。中国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和中西部,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工。疫情之下,就业增收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千方百计“保就业”,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保民生是基本的底线。当前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来说,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防止疫情反弹、守护生命健康;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调整保障政策,扩大保障范围,完善保障方式,把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把所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起来。各级领导要把账算细,把钱用到刀刃上,做到应保尽保。与此同时,拿出加大投入等刚性措施,拿出放宽政策等弹性对策,广辟渠道,为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创造条件。各级领导要放眼未来,统筹兼顾,因地因时制宜,有序规划管理,多为底层群众的“饭碗”考虑,帮助弱势群体找出路谋生路。人人有工作有收入有保障,人民才有获得感、满意感和幸福感。全面小康才能让人民认可,才能经得起检验。

     (三)在危机中孕育新机、在变局中打开新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

      置身于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外部环境中,稳定中国经济,确保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只有稳住经济基本盘,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努力在危机中探新路育新机、在变局中找新策开新局,才能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一要稳住市场主体。此所谓“留住青山,共赢未来”。我国目前拥有1.2亿多市场主体。稳住他们才能有效实现稳投资、保就业、保民生。这要求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新的发展动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社会创造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经济新优势。

      二要发挥市场潜力。我国是世界最大市场,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等不利局面,要坚定不移地更高水平地扩大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有效应对世界经济逆全球化的冲击。要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以开放、合作、共赢的胸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三要探索经济良性循环发展道路。我国内需潜力巨大,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竞争新优势。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群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产业、增加就业、拉动市场、实现稳定增长。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

      四、走向未来,乘势而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中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经历千年的“上下求索”,终于在2020年得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已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有利于提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底气,有利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投身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一)以使命和担当描绘宏伟蓝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重要台阶,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新起点。从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提出了远大的目标。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我们党原先提出的基本现代化目标提前15年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大幅提升。从现有基础和发展势头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充分把握的。从主要目标和任务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机制基本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成为常态,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时,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

      描绘发展蓝图、制定奋斗目标是观大势、谋大事战略领导力的首要环节。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战略,既要考虑长远的全局的发展要求,也要选择实施符合现实符合本地实际的可行方案;既要做好“十四五”规划衔接“两个一百年”计划,又要研究制定若干个“五年”规划,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用实干和能力把蓝图变为现实

      把蓝图和目标变为现实,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也是检验领导干部干大事、成大事的执行能力和执行效率的关键环节。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变为现实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前进路上障碍无数,应对不好就会出现系统性风险,或犯颠覆性错误,甚至延误中断党的事业。各级领导干部是“知责任者,行责任者”,必须牢固坚持“实干兴邦”的信念,以充分的思想和工作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历史是在解决问题的征途上向前推进的。面对未来,每个领域、每个阶段都会面临成堆的难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严峻、前进路上绊脚石之多难以估量。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冲天勇气,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坚韧精神,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高强本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作风,一茬接一茬,一棒接一棒,风雨无阻向前进,托起美好的未来。要铲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贪图安逸的享乐之风,不要滥提不科学、不切实际、虚头巴脑的口号,吸引眼球,误导群众;不要好高骛远,好大喜功,贪图虚名,劳民伤财。

    (三)靠党的领导凝聚人民的力量扬帆远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汇聚人民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每当我们遇到重大灾难,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战胜的。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领导干部都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要站在时代发展全局的高度制定实施正确的决策部署,汇集实现战略目标的雄厚资源,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要把握党的领导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规律,贯彻好党的领导思想和领导方略,改进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根本。人民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力量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用美好的目标愿景指引光明未来,激励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一个符合人民意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全面提高人民整体素质,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为创造美好生活持续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027-81806269
邮箱:hubei@ccgmb.com

地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关南园一路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16229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